建议收藏!关于胰腺癌化疗,这四个经典问题你一定要了解

70%的胰腺癌患者均接受过化学治疗,在化疗前期,患者及家属都存在不少的疑惑,比如:

  • 化疗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是否意味着疗效不佳?

  • 化疗的不良反应是否可以预测?

  • 化疗期间为什么要进行疗效评估?

  • 如何判断化疗有效?


今天就一起来看看这四个经典问题的正确答案吧!

Q1

化疗后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是否意味着疗效不佳?


化疗不良反应是指化疗药物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损伤人体内的正常细胞。多数化疗药物都会造成一定的副作用,但随着医学技术的更新迭代,许多新药在研发过程中会考虑降低不良反应,比如胰腺癌常见的化疗药物白蛋白紫杉醇是在紫杉醇的外缘包裹了纳米白蛋白,从而降低该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


640.webp.jpg

(图片来源:摄图网)

除了药物本身会尽可能减少副作用外,在患者化疗前,医生也会对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做好预防措施。比如常见的口服化疗药物替吉奥,在药物上增加了预防肠道反应的药物成分外,从而减少患者发生腹泻。

胰腺属于消化道器官,很多患者在化疗后食欲下降,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因此医生在化疗前会开具止呕药物预防胃肠道反应。化疗在胰腺癌治疗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越来越低,疗效越来越好。

每个患者的体质和耐受力不同,对化疗的反应也不同,因此,化疗后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并不意味着疗效不佳。

Q2

能否预测化疗的不良反应


目前大多数药物的不良反应仍无法预测,但有经验可循。前面我们提到因患者体质原因,对化疗的不良反应不同,体质良好的患者,引起的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化疗药没有副作用,只不过是患者身体素质好,对药物的耐受程度较高。

有研究发现,某些分子标记物与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较密切,比如化疗药物伊立替康与UGT1A1基因的表达存在相关联系。了解伊立替康的胰腺癌患者或家属都知道,伊立替康会导致患者发生腹泻或骨髓抑制,其中骨髓抑制包括白细胞或血小板降低,当这些指标急剧下降,化疗就无法展开,患者需要被迫停止化疗。若患者体内的UGT1A1基因异常,则会加重伊立替康的副作用。


640.webp (1).jpg

(图片来源:摄图网)

Q3

化疗期间为什么要进行疗效评估


手术是越早做越好,而化疗却是循序渐进的,相比手术而言,化疗的周期较长,作用效果较缓慢。一般化疗周期为6个周期,通常为21天一次,等到化疗结束,至少需要持续四个月,在这四个月的化疗期间,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检查,观察化疗是否有效或是否需要更改药物剂量、方案等。

化疗期间进行疗效评估,主要包括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其中血液学检查是为了参考患者体内的红细胞、血小板、肝功能等指标是否正常,以及肿瘤指标与化疗前的动态变化,影像学检查主要是为了查看化疗后肿瘤大小是否稳定或缩小,是否存在复发、转移的征象,若这些检查出现异象,医生能够及时对症治疗或作出调整。


640.webp (2).jpg

(图片来源:摄图网)

Q4

如何判断化疗是否有效


手术和放疗是直接对肿瘤进行清除,效果显而易见且见效快,但化学治疗却是漫长的,抗肿瘤药物通过血流渗透到体内,然后发挥作用,潜移默化地杀死体内癌细胞,部分患者对化疗不敏感,作用也大打折扣。

判断化疗是否有效的方法有两个方法,即实验室指标和影像学检查。通过对实验室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及影像学中原发病灶的大小、形态、位置等进行跟踪与评估,两者相结合,追踪与评估化疗的疗效。

提及化疗疗效的评估,通常以“RECIST”标准来衡量。比如治疗后肿瘤完全消失且肿瘤标志物处于正常值内的为完全缓解,治疗后肿瘤缩小超过30%的为部分缓解,若肿瘤增大超20%则为病情进展。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化疗是首选的治疗方式。尽管化疗药物会带来不良反应,但都是可以提前预防或后期通过药物进行缓解,绝大多数患者都能通过化疗获益或缓解不适症状,因此家属和患者不必过于担心。

责任编辑:胰腺癌关爱君
封面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参考资料:《抗癌必修课胰腺癌》

相关阅读

更多

参与评论

图片验证码

评论列表

按投票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