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兵教授:肠癌患者五年生存率提升至90%,这一关键举措是重中之重!


本期专家

陈小兵 教授

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消化内二科主任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许多觅友在确诊结直肠癌之后,都十分关心该病的治疗预后情况。此前,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居不下,但好消息是,近年来,随着全程管理模式的推进,早期发现并且规范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了令人可喜的90%以上


这说明全程管理对结直肠癌的治疗有很大帮助。本期专家科普,觅健互助君采访了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陈小兵教授,为觅友们解答肠癌全程管理的相关问题。


  01  

全程管理:肠癌诊治的第一关键词


互助君

作为“肿瘤科普第一人”,陈小兵教授曾经说过:全程、精准、联合是肠癌未来发展趋势的三个重要关键词。其中的“全程”即我们今天要谈论的“全程管理”。而把它放在第一位,其在肠癌诊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究竟什么是“全程管理”呢?




陈小兵教授



“全程管理”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的观念,即要求我们在诊疗过程中有一个总的诊疗思路,不仅要重视首诊首治,还要重视二线、三线及后线治疗。


就好比医生是一个总设计规划师,我们需要根据患者年龄体力状态、肿瘤特征、临床表现等情况综合布局。


每个阶段如何打仗?如何排兵布阵?如何优化组合?如何精准指导?……这些都需要我们总体规划好,而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互助君

您提到,全程管理需要重视一线、二线、三线等不同阶段的治疗。那么,所谓的“一线”、“二线”、“三线”是什么意思呢?




陈小兵教授



我们有一句古话叫“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在抗癌过程中,第一次冲锋作战我们就叫一线治疗(即首诊首治),这是成败的关键。如果第一道防线成功了,我们就会进入维持治疗。


在一线治疗过程中或者结束后,患者出现疾病恶化,不得不更换方案进入到第二次冲锋战役中,这就叫二线治疗。二线成功后依然会进入维持治疗。


同样道理,如果二线治疗失败了,那么我们无奈只能进入三线治疗。但这也不必灰心,结直肠癌患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活得很长。即便是三线治疗之后,仍然有50%~60%的患者有机会接受四线甚至是五线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有一个16年生存期的患者接受了11线的治疗,基本上已经把所有药物都用完了,并且还出现老药二次应用仍然有效的情况。


所以,哪怕前面的治疗失败了,也不要轻易放弃后线的治疗,大家要有信心。


  02  

我们应该怎么做好全程管理?


互助君

对于结直肠癌患者来说,如何做到全程管理呢?




陈小兵教授



首先,对于晚期肠癌患者,我们要求其终生进行全程管理,一旦确诊,从确诊之日开始启动全程管理,一直追踪到患者最后生命结束。


同时,对肠癌患者的全程诊疗,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必须做到总体规划。


拿肠癌患者的用药举例,我们医生常常讲,肠癌的特点是:人在药不在。人活得好好的,但是药用完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是因为没有做好全程管理,在用药过程中,没有一开始就做好规划设计。

那怎么做好用药的全程管理?最重要的是“用尽其药,药尽其用”


肠癌的药物虽然不多,但是每个药物都是经典用药。首先,用尽其药,就是要求每一种可用的药物都要用到。


比如说肠癌的化疗药物:氟尿嘧啶类、奥沙利铂、伊立替康在全程治疗中实现全覆盖。


因为有研究表明少用任何一个化疗药物,患者的生存都会受到影响,只有我们把所有的药都用过了,覆盖上了,那么患者的总生存期才是最长的。


其次,药尽其用,即每一个药物都要把它用到极致。


第一,在治疗的过程中不建议轻易换药,对于药物的评估,除了ORR(客观有效率)之外,还要观察疾病控制率,只要疾病没有进展恶化,患者都是获益的,除非有非常明确的证据证明这个药物是真的耐药了。


第二,对于抗血管生成类的靶向药,我们还要强调一个概念:持续地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


例如:

一线治疗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有效之后的维持治疗也要抗血管生成药。


如果一线维持治疗失败,出现了复发转移,二线治疗仍然要抗血管,并且在二线治疗的过程中,我们不建议换药,仍然沿用贝伐珠单抗。


这个概念可能很多人不太理解,觉得一线治疗失败了,二线治疗不久应该换药了吗?但事实上,在靶向治疗时代,我们也不应该轻易的把抗血管生成类药物抛弃,即便出现进展,我们只需更换化疗方案即可。


如果二线治疗失败再次进展,进入到三线治疗,我们建议换成多靶点的抗血管生成类药物,如瑞戈非尼或呋喹替尼。


以上就是“药尽其用,用尽其药”。


  03  

做好维持治疗,长期生存获益

互助君

维持治疗是全程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我们如何理解维持治疗?




陈小兵教授



我来做一个通俗的解释。


如果说一线治疗相当于刘备、关羽、张飞大战吕布。那么维持治疗就是关羽守锦州。


刘关张三兄弟联合把锦州城攻下,锦州拿下后只需派一员大将关羽镇守就可以。攻城的时候需要3打1,一旦攻下,就不需要那么强的武力。我们用一个军的力量去攻下一个城,后面只需派一个营的就可以守住这个城市。


肿瘤的治疗也是一样,在一线治疗期,我们用两个甚至三个化疗药物 靶向药物联合治疗,叫攻坚性的治疗。


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用化疗 靶向治疗,一开始有效,到2个周期还有效,我们就用4个周期、6个周期甚至8个周期,直到肿瘤不能再缩小了,连续两次取得稳定之后,就没有必要用这么强的力量去治疗了。


这时候,该杀死的癌细胞已经杀死了,剩下来的癌细胞已经达到平台期,我们必须去掉一个毒性强的药物,而用一个毒性最低的药物来维持。


举个例子:


如果一位患者在一线使用奥沙利铂 卡培他滨 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方案,等到了癌细胞的消灭到达平台期后(大约是4.5个月),我们就要把奥沙利铂这个高毒的药物去掉,仅用口服的卡培他滨联合贝伐珠单抗,就可以取得与原来的疗效等同的结果,这就是维持治疗。


用最小的代价维持现有的疗效,给患者更高质量的生存,这就叫做维持治疗。


  04  

医患配合,争取最佳生存质量


互助君

在全程管理中,医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患者的配合对疗效同样重要。全程管理中,结直肠癌患者应该怎么配合医生治疗,才能争取最佳的生存质量?




陈小兵教授



我们都知道患者做梦都想找到好大夫,但是其实大夫做梦也想找到好患者。


对于医生来说,一个好的患者,首先要有健康素养,对医学知识有一定了解,掌握科学的抗癌理念。


其次,我们希望患者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要频繁来回换大夫。


虽说医患关系需要磨合,但反复折腾,不断的更换医院、更换科室、更换大夫的患者,我认为不是一个好患者。


患者一旦找到合适的大夫,就要一直跟下去,因为全程管理只有建立在患者能够全面、深入、完整的参与到治疗中,才能实现。


世界上每一位大夫都希望患者可以康复,甚至希望自己的患者比其他人活得长,这不仅是情感的输出,也是做为医生唯一的职业成就感。


我曾经有一个跟了我七年多时间不弃不离的晚期肠癌患者。这中间我曾离开一年时间,参加省委组织部博士服务团,到别的医院挂职锻炼,但不管我在哪里,他始终没有离开我,走到哪跟到哪。


他是一个肠癌广泛肺转移、盆腔淋巴结的患者,我们医患携手,共克癌瘤,他最终创造了生存七年多的生命奇迹,看到自己的孙子辈出生后坦然离世。


所以,希望所有的患者一定要相信你的医生,积极配合治疗,相信自己,才能争取最佳的生存质量,加油!


总结


全程管理模式将现代癌症诊治的疗效最大化,它的推进不仅需要医生具备夯实的专业知识,也需要患者们的积极配合。相信有全程管理这一模式在诊治路上的保驾护航,癌症患者一定可以获得更佳的治疗体验,获得更长的生存期。


我们也因此有理由展望,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朝一日癌症患者将不再忍受病痛的煎熬。让我们放松心态,积极接受治疗,积极参与全程管理,一起战胜“癌魔”!


陈小兵 教授

河南省肿瘤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 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消化内科二病区主任

  • 中国抗癌协会(CACA)第九届理事会理事

  • 河南省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 郑州市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

  •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首批成员”

  •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科协2017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 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专家委员会委员

  • 教育部学位论文及优秀论文评审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

  • CACA整合肿瘤肾脏病学专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

  • CACA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

  • CACA整合肿瘤学分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委会常委

  • CACA胃癌、肿瘤精准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多个专委会委员

  •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胰腺肿瘤学组、支持康复治疗学组委员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

  •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学分会常委

  • 中国医促会消化肿瘤综合诊疗学分会常委

  •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心理学分会常委

门诊时间


陈小兵教门诊时间及地点:

  • 河南省肿瘤医院门诊楼2楼43诊室:周一上午、周四下午


觅友们如果还有更多疑问,欢迎在线留言,或点击APP首页“问专家”版块咨询专家,为您解答~

参考文章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3,26(6:):505-528.DOI:10.3760/cma.j.cn441530-20230525-00182

内容制作

封面图片:摄图网

责任编辑:觅健科普君

温馨提示:本文中所涉及的信息旨在传递医药前沿信息和研究进展,不涉及诊疗方案推荐,临床上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与指导。


参与评论

图片验证码

评论列表

按投票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