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O速递 | 四位专家解读:胃癌精准治疗路在何方?

目前,我国胃癌的发病占全球的47%,5年生存率为35.1%,防治形势严峻。前几年,相比其他癌种,我国胃癌的精准治疗相对滞后,但近3年来,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始逐渐加强,奋起直追。为了让大家对胃癌的研究有所了解,在2020CSCO的胃癌专场上,数位专家对胃癌治疗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沈琳教授——精准靶向治疗


研究的限制


沈琳教授指出,胃癌的临床分型不满足于临床应用,分型范围过广。拿弥漫性胃癌来讲,仅占胃癌的30%,对弥漫性胃癌进行蛋白分型后,其蛋白分型又有3种亚型,不同的亚型对化学治疗免疫治疗敏感性又有不同。临床分型不满足于临床应用,这就对研究有所限制。


研究失败原因及启示


JACOB和拉帕替尼在乳腺癌的应用中是十分成功的,但应用到胃癌则是连1/5的疗效都达不到,对此,沈琳教授团队就针对HER2阳性患者耐药机制进行探索,进而发现它的耐药机制与乳腺癌的机制是不一样的,但联合应用CDK4/6抑制剂可逆转HER2的吡咯替尼耐药,且有效率后所提高,然而,不良反应和用药风险也相应提高,因此还需进行后续的优化。


针对研究失败,沈琳教授总结了以下两点原因:

1.未关注到地域、人群及肿瘤特异性

2.单抗vs.TKI、疗效标志物有待考量


图片 28.png

最后,沈琳教授指出,未来胃癌的精准治疗需要在精准分子靶向标记的驱动下来实现精准治疗,才解决现今胃癌的治疗瓶颈和治疗难题。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徐瑞华院长——精准免疫治疗

徐瑞华院长说到:在胃癌的治疗手段上,一线化疗的中位OS难以突破一年,靶向治疗针对的人群小,免疫治疗或可突破瓶颈。根据目前的临床研究结果来看,PD-1单抗单药二线治疗虽与化疗对比没有改善生存,但却有较好的耐受性,并且有多个国产PD-1单抗在晚期胃癌挽救性治疗取得与进口药类似的疗效数据与安全性。然而,Keynote062研究提示,对PD-1阳性的患者,联合化疗未显示出更好的OS或PFS,ORR有一定提高,这引发胃癌免疫治疗一线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深度思考。

图片 26.png

在胃癌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方面,徐瑞华院长指出,从临床现状、检测抗体、组织病理样本和检测过程来看,PD-L1作为胃癌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肿瘤突变符合(TMB)来预测总生存期会比PD-L1更好。


天津市肿瘤医院 梁寒教授——Ⅳ期胃癌转化治疗


1.对于Ⅳ期胃癌患者,梁寒教授点出,姑息治疗不能提高Ⅳ期胃癌的生存率,因此是不建议Ⅳ期胃癌患者进行姑息治疗,除非有严重的情况,必须用到姑息治疗。

2.腹腔化疗和热灌注化疗的双路径化疗对Ⅳ期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生存期是有所受益的,可以使Ⅳ期胃癌患者有重新获得手术的机会。

3.应用以紫杉醇为主的三药进行化疗对R0手术病人有60%的成功率。

4.进行转化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生物学行为,这样才能切实提高病人的转化成功率。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盛伟琪教授——分子病理检测


分子病理检测胃癌的诊治、分型分期前提,十分重要。生物标志物又是分子病理检测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是对预防筛查、诊断、疗效、预后及药学相关评估都起重要作用。目前,在胃癌诊治分子靶点及生物标志物中,HER2的治疗是比较成熟的,因此,HER2的检测毋庸置疑是分子病理检测的重中之重,另外,盛伟琪教授指出,PD-L1的检测也将成为之后胃癌分子病理检测的常规工作。

图片 27.png

分子技术的进步不断的拓展病理学的视野,盛伟琪教授认为,分子病理在癌症中将会发挥重大作用,并会成为病理的重要部分。


在2020的CSCO胃癌专场上,专家们对目前胃癌治疗手段的研究方向以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让我们对胃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胃癌治疗有了更大的期许,期待未来会有更多更好的数据出现,为胃癌患者提供更多的、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