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免生物药市场可观,泰它西普国内外市场空间巨大

2022-08-29来自:系统性红斑狼疮

关于“中国自免生物药市场可观,泰它西普国内外市场空间巨大”的相关内容,相信很多病友都想知道,为了方便大家了解,觅健小编搜集整理了有关“中国自免生物药市场可观,泰它西普国内外市场空间巨大”的一些资料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供参考。

泰它西普

2020年中国自身免疫疾病药物市场规模仅有25亿美元,生物药占比为23.8%,而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分别有103万名和600万名中国患者。考虑到中国市场有庞大的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群,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客观、医保改革不断推进,加之企业创新和研发投入的增加促使生物药市场不断发展,预计中国自身免疫疾病药物市场规模将于2025年高速增长至87亿美元,而生物药比例提升至55.3%,生物药CAGR为51.6%;进一步地,市场规模将于2030年增长至247亿美元,同期生物药占比不断提升至接近70%,即2030年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生物药市场规模可达170亿美元。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泰它西普在国内的商业化和出海均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1661751889099.jpg

全球FIC的BLyS/APRIL双靶点抑制剂,能有效抑制自身免疫反应

泰它西普是一种TACI-Fc双靶点融合蛋白,由人跨膜激活剂及钙调亲环素配体相互作用因子(TACI)受体的胞外域以及人免疫球蛋白G(IgG)的可结晶片段(Fc)域构成。泰它西普靶向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阻止BLyS和 APRIL与B细胞表面表达的BAFF-R、BCMA及TACI细胞膜受体结合(其中,TACI对于BLyS和APRIL亲和力更强),阻断BLyS及APRIL信号传导,并抑制B淋巴细胞增生和T淋巴细胞成熟,从而得以有效降低B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应答。

1661751939024.jpg

泰它西普的结构优势明显,拥有独特的双靶点结构以提高阻断效果,接近全人源氨基酸序列以降低免疫原性,且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长的半衰期,也有利于泰它西普进行更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1661751968871.jpg

SLE治疗领域的新革命,最新发布的临床数据疗效显著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潜在致死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全身多系统多脏器受累、反复复发与缓解、体内存在大量自身抗体为主要临床特点,如不及时治疗,会造成受累脏器的不可逆损害,最终致使患者死亡。

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众多,生物制剂市场潜力大。2020年全球SLE患者人数增长至779.55万人,预计于2030年达到855.12万人。其中,中国大陆地区SLE患病率约为30-70/10万人,2020年患者约103.49万人,预计于2025年、2030年分别达 106.95万人、109.47万人。

2019年之前,中国SLE药物市场规模约为2亿美元,药物全部为化学药物。2019年7月,第一个治疗SLE的生物制剂贝利尤单抗在中国获批上市,从此中国SLE市场进入了生物制剂时代。2020年,中国SLE治疗药物市场达到3亿美元,生物药占比较低。未来十年,生物制剂将带动到中国SLE药物市场的高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中国 SLE药物市场将达到43亿美元,其中生物制剂市场规模将达到32亿美元,占比高达74%。

1661751995772.jpg

传统治疗手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生物制剂市场稳步崛起。2019年之前,中国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全部为小分子化学药物,以羟氯喹、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为主,但部分患者存在治疗效果不佳、不耐受、或复发率高的情况,并常发生胃肠道不适、兴奋、失眠等近期不良反应或感染、肝脏损害等长期不良反应。2019年7月,第一个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生物制剂贝利尤单抗在中国获批上市,并获得指南 2B级推荐,生物制剂市场开始发展。但指南也明确指出,贝利尤单抗在中国SLE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泰它西普是第一个国产SLE生物制剂,2021年3月获有条件批准上市。泰它西普的IIb期注册临床在中国开展,其基于中国患者的临床数据有望获得更高的临床认可度。

1661752030629.jpg

1661752058115.jpg

目前全球有三个治疗SLE的生物制剂上市,中国有2个获批上市、5个在研的SLE生物制剂,研发最高阶段为III期,泰它西普竞争格局良好。已获批上市的生

物制剂分别为泰它西普、GSK的贝利尤单抗和阿斯利康的阿尼鲁单抗。贝利尤单抗于2019年7月在中国获批,于2021年3月正式执行医保。泰它西普于2021年7月在中国附条件获批上市,2022年1月正式执行医保,2022年有望快速放量。泰它西普的Ⅲ期确证性临床试验预计将在2022年Q2完成。阿尼鲁单抗于2021年8月最先在美国获批,但目前尚未在中国上市。

1661752087684.jpg

目前,美国在研SLE生物药进展较快,优时比的CDP-7657和渤健的BIIB059均处于Ⅲ期临床试验阶段,至少有13款药处于Ⅱ期临床试验阶段。截至2022年5月30日,中国有8款在研SLE生物药,处于Ⅲ期临床阶段的药物为阿斯利康的anifrolumab注射液,处于Ⅱ期临床阶段的药物为为诺华制药的VAY736和CFZ533,国产企业进展速度相对较慢。

注册性临床试验数据体现泰它西普的优良疗效和安全性。泰它西普注册性临床试验为在中国进行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及安慰剂对照Ⅱb期注册性临床试验,共纳入 249名中重度SLE患者,用药时长为48周。患者被平均分为4组,在接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每周加用一次皮下注射低至高剂量泰它西普(80/160/240mg)或安慰剂。标准治疗为皮质类固醇、抗疟疾药、非甾体抗炎药以及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疗法单独或多种联合使用。该项试验的主要终点为第48周达到SLE应答指数4(SRI-4)应答的患者比例,同贝利尤单抗注册临床终点。

泰它西普的SRI-4应答率表现优异,比贝利尤单抗更胜一筹(非头对头试验)。对于泰它西普,符合方案集(PPS)中的192名患者,用药第48周三种剂量(80/160/240mg)治疗组达的SRI-4应答率分别高达72.9%、69.6%和79.2%,远高于安慰剂组的32%;全分析集(FAS)中的249名患者,用药第48周三种剂量(80/160/240mg)治疗组达到SRI-4应答率分别高达71.0%、68.3%和75.8%,远高于安慰剂组的33.9%。对于贝利尤单抗,在针对中韩日SLE患者的BEL113750研究中,贝利尤单抗组(N=446;10mg/kg)第52周SRI-4应答率仅为53.8%,低于泰它西普。

泰它西普相比于贝利尤单抗显示出更强的降低B细胞免疫水平的作用(非头对头试验)。泰它西普能够有效降低患者IgM、IgG和IgA的浓度水平,且剂量越大效果越明显,优于贝利尤单抗的降低效果。以IgM为例,泰它西普三种剂量(80/160/240mg)治疗组的IgM较基线降低百分比中位值均小于-49,且呈现剂量依赖的降低效果,而贝利尤单抗数据仅为-29.5。

泰它西普试验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三种剂量(80/160/240mg)治疗组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9%、15.9%、12.9%,低于安慰剂组的16.1%。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0.3%至93.5%,与安慰剂组的82.3%之间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以及注射部位反应,其中上呼吸感染比例低于安慰剂组,呈现出较好的耐受性。大多不良事件属于轻度或中度,240mg剂量组报告唯一一例死亡时间,经分析后被判定与药物无关。

泰它西普(SLE)在中国的Ⅲ期确证性临床试验已于2019年7月启动,计划招募318名患者,并于2021年3月份完成患者招募,预计2022年上半年完成。同时,泰它西普(SLE)在美国的Ⅲ期临床试验已启动。

泰它西普的最新临床研究数据表明泰它西普联合标准治疗可显著提高儿童SLE患者的SRI-4反应率,降低难治性cSLE中的糖皮质激素剂量,同时显示出对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儿童期发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cSLE)急性起病者更多,针对肾脏等脏器损害发生率更高,病程更为迁延,预后相对更差。而糖皮质激素引起的损害会增加SLE患者的病死率,全球儿童风湿科、肾脏科专科已着手制定激素剂量的减量策略,倾向选择靶向且副作用小的生物制剂。泰它西普最新临床数据展现其良好疗效和安全性,在15例难治性cSLE中,使用泰它西普5~26周(每周80或160mg)后,SRI-4应答率 66.7%(10 例),12例患者激素减量,8例用药前肾脏受累患者在治疗后24h尿蛋白均下降。泰它西普的给药便捷性、较少的短期副作用以及初步良好疗效展现其优势,不过长期副作用和疗效仍有待持续观察。

泰它西普的设计结构、疗效优势、良好的竞争格局、确证性临床进展顺利、医保放量等多种因素将助力泰其治疗SLE的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通过上述中国自免生物药市场可观,泰它西普国内外市场空间巨大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中国自免生物药市场可观,泰它西普国内外市场空间巨大”有了一定的了解。觅健小编建议大家,如出现身体不适,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期,从而导致病情恶化。想要了解更多SLE靶向药泰它西普(泰爱®)可以继续关注觅健或者下载觅健APP!

温馨提示:患者必须要做到合理科学用药,在专业医生或药师指导下用药,根据个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