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HPBA中国之声丨早期肝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特征及复发后生存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编者按
肝切除术是根治原发性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按照目前最被广泛认可的国际指南,手术治疗的最佳适应证选择是巴塞罗那早期肝癌(BCLC 0/A期)。然而,肝癌术后高复发率成为制约肝癌手术患者长期疗效的主要瓶颈。对于复发患者有哪些复发特征,复发后如何选择再次治疗,再次治疗后的生存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如何,既往相关研究甚少。为此,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杨田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旨在了解巴塞罗那早期肝癌行根治性切除后复发患者的复发特征及其复发后生存。该研究在日前美国纽约召开的2022年第15届国际肝胆胰协会(IHPBA)大会(肝胆胰专业全球最高等级会议)上以在线口头报告的形式得到展示(大会摘要号: AS-IHPBA-2022-01631)。《国际肝病》特邀本研究的通讯作者杨田教授对该研究进行了介绍及点评。
研究背景
原发性肝癌目前仍然是一个全球健康的极大挑战。据估计,2025年的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将增加到100万例以上。肝细胞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的病理类型,约占所有病例的90%。
根据目前最被广泛认可的国际指南——巴塞罗那肝癌分期(BCLC分期),单个肿瘤或多发不超过3个(单个肿瘤直径 ≤ 3 cm)、不伴有血管肉眼侵犯和远处转移的肝癌被归类为早期肝癌(BCLC 0/A期),是肝癌切除手术的最适合的适应证选择。既往报道研究显示,早期肝癌根治性肝切除术后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56.9%~77.2%。然而,仍有40%~60%的早期肝癌患者会在术后5年内复发,成为了影响肝癌手术患者长期疗效的主要瓶颈。更好地了解肝癌复发的危险因素、复发特征、及复发后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手术决策、高危复发患者识别以及复发后治疗策略的选择。
按照肝癌切除手术到术后第一次发现复发的时间,肝癌术后复发可分为早期复发(术后2年内)和晚期复发(术后2年以上)。一般认为,绝大多数早期复发是由初发肝癌在体内隐匿的微小转移灶导致的,而晚期复发则更可能是与初发肝癌完全不同的新的多克隆起源的肝癌病灶。
被证实的导致肝癌术后复发(包括早期或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与肿瘤侵袭性相关的生物学特征(如肿瘤直径、数量、微血管侵犯、微卫星病灶、肿瘤分化程度、术前甲胎蛋白水平等)、患者的性别及其慢性肝病的严重程度、手术相关因素(如术中输血、手术切缘、手术方式等)。然而,肝癌切除手术患者在发生复发后,关于复发特征(如复发距离手术的时间、复发类型、复发时的肿瘤进展分期等)、复发后再次治疗的选择、以及复发后生存(Post-recurrence survival,PRS)和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目前还相当少见。
研究者团队进行了一个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旨在了解BCLC早期肝癌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复发特征、复发后生存及相关影响因素,从而为早期肝癌术后复发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策略,以期进一步提高长期预后。
研究结果
该研究纳入国内11家医院收治的1424例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BCLC早期肝癌患者,其中男性1266例(88.9%),女性158例(11.1%),全组中位年龄为52岁。在中位时间54.8个月的随访期中,1424例患者中679例(47.7%)发生术后复发。所有患者术后1年、3年和5年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20.1%、35.5%和43.7%,1年、3年和5年的OS率分别为93.1%、80.3%和70.8%(见图1)。其中,发生术后复发患者的1年、3年和5年OS率分别为86.0%、61.8%和46.5%,明显低于未复发的患者(99.3%、97.3%和94.1%)。
图1. 所有早期肝癌患者行切除术后总生存率(1a)和累积复发率(1b)
研究者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了与早期肝癌肝切除术后复发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肝硬化、术前AFP > 400 μg/L、肿瘤直径 > 5.0 cm、卫星结节、肿瘤多发、微血管侵犯、术中输血。在679例发生术后复发的患者中,发生复发(Time to Recurrence,TTR)的中位时间为16.8个月。其中,发生在术后2年内的早期复发408例(60.1%),发生在术后2年以上的晚期复发271例(39.9%)。最常见的复发部位是仅肝内复发(87.3%),其次是伴有或不伴有肝内复发的肝外复发(12.7%)。复发患者中有403例(59.4%,403/679)接受了再次根治性治疗,包括再次肝切除、挽救性肝移植或局部消融治疗。
相比晚期复发患者而言,早期复发患者显现出更具侵袭性的复发肿瘤特征,包括复发时AFP水平较高、肿瘤直径更大、伴有肝外转移的比例更高、以及处于中晚期(BCLC B/C期)阶段的比例更高。在复发后长期生存(PRS)方面,早期复发患者的1年、3年和5年PRS率分别为55.9%、34.1%和27.5%,明显低于晚期复发患者(74.9%、57.2%和49.8%)。除了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患者在PRS中有显著性差异外,是否接受了术后规律性复发筛查(接受vs.未接受)、复发肿瘤分期(BCLC 0/A期vs. BCLC B/C期)、复发后是否接受再次根治性治疗,这些因素在PRS中也呈现了显著性差异(见图2)。
图2. (A)术后发生早期和晚期复发患者的PRS曲线;(B)接受和未接受规律性复查筛查监测的复发患者的PRS曲线;(C)处于BCLC早期和BCLC中晚期的复发患者的PRS曲线;(D)接受和未接受再次根治性治疗的复发患者的PRS曲线
接着,研究者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到了与复发患者PRS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包括:未接受术后规律性复发筛查、初始肿瘤超出Milan标准、早期复发(术后2年内)、复发肿瘤处于BCLC B/C期、复发后接受非根治性治疗。此外,利用这5个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者还建立了一个简单易用的危险分层模型来预测术后复发患者的PRS长期预后。风险评分按有0 ~ 1个危险因素为低风险,有2 ~ 3个危险因素为中风险,有4 ~ 5个危险因素为高风险。就此,将679例复发患者分为3个亚组(见图3):低危组193例,中危组306例,高危组180例;低危组患者的1年、3年和5年PRS率为96.9%、73.6%和64.2%,中危组患者为65.4%、35.6%和8.3%,而高危组患者为44.8%、23.9%和7.8%。
图3. 低危、中危、高危三个不同风险组别的PRS曲线
研究结论
本项研究为一项国内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回顾性研究,揭示了BCLC早期肝癌患者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和复发特征,以及复发后长期生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者通过对1424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分析,发现了与BCLC早期肝癌的累积复发(TTR)和复发后生存时间(PRS)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了预测复发患者长期生存的危险程度分级,这能够为早期肝癌患者的手术决策、术后辅助治疗以及复发后治疗策略的选择等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意义。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者发现坚持术后规律性复发筛查和监测有助于提高复发患者再次接受根治性治疗的机会,对于进一步提高肝癌手术患者的远期疗效至关重要。
研究者说
根据目前最被广泛认可的国际指南巴塞罗那肝癌分期(BCLC分期),单个肿瘤或多发不超过3个(单个肿瘤直径 ≤ 3cm)、并不伴有血管肉眼侵犯和远处转移的肝癌被归类为早期肝癌(BCLC 0/A期),是肝癌切除手术的最适合的适应证选择。但是,仍然有一半左右的肝癌患者在肝切除术后5年内复发,对肝癌手术患者的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识别和了解早期肝癌行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复发相关特征,以及复发后长期生存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手术决策、高危复发患者的识别以及复发后治疗策略的选择。
本研究表明,术后未坚持规律性复发筛查监测、初始BCLC早期肝癌若超出Milan标准、早期复发(术后2年内)、复发肿瘤处于中晚期(BCLC B/C期)、复发肿瘤失去再次根治性治疗机会是影响早期肝癌术后复发患者复发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这些因素,研究者建立了简易的PRS风险分期,有助于了解复发患者复发后的长期预后。同时,本研究指出坚持术后规律性复发筛查监测的重要性,这有助于及时发现一些潜在的复发,提高患者获得根治性治疗的机会,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策略,从而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
注:该项研究于2022年2月底全文发表在肿瘤外科专业期刊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肿瘤外科学年鉴》,IF: 5.34分)。
图4. 该项研究的图片摘要总结
本项研究的参与单位包括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国内多家医院的肝胆外科中心;第一作者是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姚岚清医师,通讯作者是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杨田教授和沈锋教授。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刘允怡院士和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医学中心Timothy Pawlik教授对本研究的顺利开展和完成提供了关键性指导和支持。
专家简介
杨田
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肝外二科副主任、中心实验室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肝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CCIHPBA)总秘书
中华消化外科菁英会传媒和教育学组委员兼副组长、胆道学组委员
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HPB、Translational Oncology、JCTH、《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等 20 本国内外专业期刊编委
军队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青年人才、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首届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杰出贡献奖、上海市“银蛇奖”二等奖、全国吴孟超医学青年奖
第一/通讯(含共同)作者在J Hepatol, Gut, Hepatology, JAMA Surg, Ann Surg, Adv Mater, Small 等发表SCI论著95 篇,总IF> 560 分,IF>10分 13 篇,最高 30.85 分(封面文章)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 项、省部级基金 8 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3 项、软件著作权专利 16 项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 项,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1 项
收藏
回复(1)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评论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