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功能片断,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决定一切生物物种最基本的因子。简单来说,基因能够决定人的生老病死,你外在和内在的所有表现,包括肿瘤的发生,都与基因密不可分。关于癌症基因检测,很多患者对此知之甚少,康复君整理了六个觅友们关于基因检测的问题与解答,供大家参考。肿瘤易感基因检测:主要检测遗传多态性,适合家族中有成员诊断出癌症的人群,这类检测的特点是频率高,致病性低,通常不直接致病,而是增加患病的风险。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主要检测胚系突变,适合近亲患有癌症的人群,且该癌症与遗传密切相关,例如一个家族中的几位一级亲属均罹患前列腺癌,且这些患癌成员都与同一个基因突变相关,如BRCA1/2。这类检测的特点是频率低,致病性高,一旦检测出携带有这种突变的人群,患癌的概率非常高。
![]()
图片来源:摄图网
肿瘤临床基因检测:主要包括化疗、靶向及免疫等药物。适合病理检测明确为恶性肿瘤的患者。通过检测肿瘤信号通路中特定基因的碱基替换/插入缺失/拷贝数变异/重排情况,以及与免疫治疗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比如TMB,PD-L1,MSI,MMR,HLA等,从而找到对特定患者有效的药物或方案。肿瘤早期筛查基因检测:通过液体活检技术对ctDNA(甲基化)进行检测,在肿瘤早期或超早期的时候就能够发现基因水平的变化,从而达到早筛查,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的目的。适合临床相关指标怀疑癌症但无法确诊的人群。广义上来说,所有肿瘤患者均可以接受基因检测;狭义上讲,根据指南推荐,不同的病种、不同的分期、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患者,适合做不同的基因检测。比如,一个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尚未接受任何治疗,家庭经济情况一般,只是为了看看,是否有合适的已经在内地上市的靶向药可用,那么只要测一下最常见的那几个基因就可以了。比如,一位经济条件优渥的肿瘤患者,其他药物治疗都失败了,但是依然想碰碰运气,看看是不是自己还有靶向药可用:不管是已经上市还是处于临床试验研究阶段的,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想知道。那么,他或许可以选择做一下跨癌种的、尽可能多的、几十上百甚至全部的基因。

![]()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但是,有一部分人在接受靶向治疗前,选择不做基因检测,这种治疗方法就叫做盲试。对比基因检测,盲试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即能省钱又能节省时间。
那么到底什么情况才可以跳过基因检测,直接进行靶向治疗呢?
一些种类的癌症,可能突变类型比较单一,对于靶向药也没有可选余地,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盲试,一旦发现没有效果,就需要更换疗法。对于一些癌友,可能医生的预估生存不足6个月,并且经济条件也不宽裕,这种情况,如果拿半个月等一个不确定的结果的话,就显得太冒险,所以不如直接进行盲试,把钱用在刀刃上,挑选概率最大的进行尝试,俗称“闯大运”。当然盲试也有自己的短板,在没有基因检测之前,用药基本靠“猜”,而效果也基本靠“祈祷”,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对于是否进行靶向治疗,大家可以在咨询主治医生或全球肿瘤医生网后慎重决定。评估药物的适用性:大量肿瘤患者因为缺乏相关基因的异常无法从这类药物中受益。导致DNA修复缺陷的相关基因的胚系变异和体细胞变异,均是铂类药物和PARP抑制剂的增敏性潜在生物标志物,所以通过基因检测,可以评估患者是否适合RAPR抑制剂或铂类药物,从而正确选择治疗方式,避免错误治疗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用于疾病的复发和耐药的监测:有些患者在使用靶向药物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耐药的情况。这个时候,可能是由于本身的突变有所改变,或者出现了新的突变,这时候患者可以再次做基因检测。
筛查遗传性癌症:部分病症已经明确具有遗传性。患者的检测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癌症是否是遗传性的。

![]()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术中肿瘤样本:手术中得到的肿瘤样本。
穿刺活检样本:通常是在局部麻醉下,使用很细的针刺入疑似肿瘤,来获取少量细胞用于分析。这样创伤很小,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对患者影响小。
“液体活检”:主要是指通过分析血液里的癌细胞或者癌细胞释放的DNA进行分析,判断癌症突变类型。
“液体活检”是目前最热门的技术之一,最大的优点是无创,风险小,而且可以反复多次取样。虽然它也不是100%完美(比如还有空间、时间、异质性的问题)。但是,常常能遇到病友无法取得足够的组织,或者组织标本年代久远,这类情况下,也可以考虑用血液标本勉强代替。一般推荐的优劣顺序是:最近手术或活检新取的组织标本>1-2年内的组织标本>最新的血标本>2年以上的旧的组织标本。当然并不是说组织检测的才靠谱,血液的基因检测不靠谱!基因检测有不同的技术手段,准确率也是不一样的;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准确率大概在90%左右。基因检测的性价比,不是检测的基因数量,而是患者从检测后的结果中的获益情况,检测质量的权威性。追求性价比的患者也成了造就市场的一员大军,所谓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有些患者认为:一样多的钱,你做3个基因,另一家做10个基因,我肯定选10个!殊不知,盲目追求数量和价钱的正比并不一定是最优选!这上百个基因检测了,先不谈灵敏度/特异性/合规性的话题,先假设技术真的和噱头吹嘘的一样水平,这上百个基因的检测结果对患者而言,有什么意义呢?

↑ 哇!一定是测得越多越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