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靶向治疗大盘点:8种药物与常见副作用,收藏备用!
肝癌靶向药具有靶向性强、副作用低、疗效好等特点,它不仅带来抗肿瘤疗效的进一步提升,更是让肿瘤治疗从此走向精准化、个体化的新时代。
肝癌靶向药物从之前的“无药可用”到如今的“百花齐放”,一次又一次点燃了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疗希望,肝癌治疗转为慢性病管理也不再“可望而不可及”!
近日,《肝细胞癌分子靶向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再次重磅更新。一直以来就在大家身边的靶向药还有什么“高招没亮”,今天就和大家来盘一盘!
表为中国靶向药物治疗晚期肝细胞癌适应症的情况
01 一线治疗药物
1.索拉非尼[1]
医保状态:医保乙类。
获批适应症:用于治疗无法手术或远处转移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
用法用量:为 400 mg,2 次/天,持续治疗直至患者不能临床受益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手足皮肤反应、脱发 / 皮疹、腹泻、高血压等。
2.仑伐替尼[1]
医保状态:医保乙类。
获批适应症:既往未接受过全身系统性治疗的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
用法用量:仑伐替尼是首个根据患者体重调整药物使用剂量的靶向药物。参照说明书推荐:体重≥60 kg 患者 12毫克/天,体重<60 kg 患者 8 毫克/天。
常见不良反应:服用仑伐替尼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75%,其中常见的有高血压、腹泻、食欲下降、体质量减轻、疲乏、蛋白尿,血胆红素升高、血小板计数减少,少见的有恶心、腹痛、呕吐、便秘。
3.贝伐珠单抗联合阿替利珠单抗[1]
医保状态:贝伐珠单抗已进入医保,阿替利珠单抗还没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获批适应症:既往未接受过全身系统性治疗的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
用法用量:首先静脉输注阿替利珠单抗,推荐剂量为 1 200 mg,然后静脉输注贝伐珠单抗15 mg/kg。该方案每3周给药1 次。治疗直至临床获益消失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根据说明书规定:如果在预定日期漏用了本品,应尽快给药,并应调整给药计划,使两次给药之间间隔 3周;
常见不良反应: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脱发、血小板减少症、便秘。
4.多纳非尼[1]
医保状态:医保乙类。
获批适应症:既往未接受过全身系统性治疗的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
用法用量:推荐用法用量为 200 mg,空腹口服,以温开水吞服,2 次/天,连续服用,建议每天同一时段服药,持续至患者不能获得临床获益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如果漏服药物,无需补服。
药物禁忌:①对本品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对于有活动性出血、活动性消化道溃疡、药物不可控制的高血压和重度肝功能不全患者禁用,以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②体外研究提示,多纳非尼主要通过CYP3A4代谢,患者应避免使用抑制CYP3A4代谢通路的药物或食物(西柚等),以免产生相互作用,引起药物蓄积,如果需要与影响CYP3A4代谢的药物同时给药,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药物剂量。
5.贝伐珠单抗(达攸同®)联合信迪利单抗[1]
医保状态:信迪利单抗:医保乙类;贝伐珠单抗:医保乙类。
获批适应症:用于既往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肝细胞癌的一线治疗。
用法用量:首先静脉输注信迪利单抗,推荐剂量为 200 mg,间隔至少 5分钟,建议给药当天静脉输注IBI305,推荐剂量为 15 mg/kg,该方案每 3周给药 1次,治疗直至出现疾病进展或产生不可耐受的毒性。
02 二线治疗药物[1]
1.瑞戈非尼
医保状态:医保乙类。
获批适应症:既往接受过索拉非尼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
用法用量:160 mg,1 次/天,于每一疗程的前21天口服,28 天为一疗程。持续治疗直至患者不能临床受益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
药品禁忌:对瑞戈非尼任一活性物质或辅料有超敏反应的患者禁用;有血栓、栓塞病史者应谨慎使用。避免联用CYP3A4强效抑制剂和诱导剂;联用伊立替康可能增加UGT1A1和UGT1A9底物的全身暴露量。
2.阿帕替尼
医保状态:医保乙类。
获批适应症: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线系统性治疗后失败或不可耐受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
用法用量:阿帕替尼为 750 mg,1 次/天,疗程中漏服阿帕替尼的剂量不能补充,治疗时间为连续服用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乏力、腹痛、手足综合征、高血压、胆红素升高、转氨酶升高、白细胞降低等。
3.卡博替尼
医保状态:未进入医保。
获批适应症: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线系统性治疗后失败或不可耐受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国内尚未获批用于肝癌治疗。
用法用量:推荐用法用量为 60 mg,口服,1次/天。
常见不良反应:腹泻、口腔炎、掌足综合征、体重减轻、食欲不振、恶心、疲乏、口腔痛、发色变化、味觉障碍、高血压、腹痛及便秘。
4.雷莫西尤单抗
医保状态:未进入医保。
获批适应症:用于接受过一线化疗药物索拉非尼的肝癌患者。
用法用量:每2周静脉注射8mg/kg。用药直至疾病出现进展或不能耐受的毒副作用。
常见不良反应:疲劳、头痛、恶心、高血压、白细胞减少、贫血、过敏反应、感觉神经病变、呼吸困难、气胸、蛋白尿、咳血、出血、厌食、胃肠道穿孔、便秘和腹泻等。
03 靶向药主要不良反应管理[1-2]
俗话说的好——“是药三分毒”。虽然靶向治疗效果不错、副作用也比化疗小,但“副作用小”不代表没有副作用。
在靶向药治疗过程中,因为个人体质的不同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高血压、蛋白尿、出血等。
1.高血压
高血压在HCC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发生比例为5%-42%,原有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不佳[>150/100 mmHg],或有高血压合并血栓病史,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应该慎用。
患者可能出现血压升高相关的症状,如明显头痛、头晕、视觉障碍等。
2.蛋白尿
蛋白尿在肝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发生比例为9.1%-51.0%。
建议患者在靶向药物治疗开始前及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查患者的尿常规,动态监测血压、肾功能和蛋白尿情况,在最初2个月内每2周检查1次尿常规和(或)24 h尿蛋白定量,之后每4周检查1次,发生蛋白尿时要及时就医。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发生肾病综合征,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应永久终止,并且积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具有潜在的肾功能疾病,肾切除手术后,既往有高血压病、肾脏疾病以及糖尿病病史的患者,需要慎用靶向药物和严密观察随访。
3.手足皮肤反应
手足皮肤反应是分子靶向药物临床最常见的皮肤毒性之一,在HCC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发生比例为21%-52% 。
患者的手和脚可能会出现对称性红斑,伴有疼痛、肿胀等情况,一般会在用药2-4周后出现。
4.出血
目前出血在HCC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中的发生比例为7%-23%。
晚期HCC的分子靶向药物通常都以抗血管生成相关通路为主要靶点,根据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应用经验,必须高度关注临床上可能存在的出血风险,特别是正在接受溶栓或抗凝治疗的患者需要慎用。
5.皮疹
临床表现:皮疹常发生在患者面部、脖颈、上部肢体等部位。
总结
经过一系列的临床研究证明,靶向药物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确切,具有较好的客观疗效和明显的患者生存获益,让肝癌在临床治疗上有了非常大的飞跃。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药研发工作的不断推进,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治疗方式出现,更多好药、新药的诞生,为肝癌患者带来更长生存,真正实现慢病化管理。
参考资料:
[1]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 肝细胞癌分子靶向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中华医学杂志,2022,102(34):2655-2668. DOI:10.3760/cma.cn112137-20220623-01387
[2]秦叔逵 ,沈锋 ,周俭.多纳非尼治疗肝细胞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临床肿瘤学杂志,2022,27(08):749-757.
责任编辑:觅健科普君
收藏
回复(0)参与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