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四)医生
从妈妈疑似肺癌到确诊、手术、化疗、离世这两年四个月,我相处了两个胸外科、3个肿瘤内科、两个呼吸科、1个ICU医生,都是公办的三甲医院医生。
我自己的感受是,其实因为有治疗指南,所以真的没必要非要找大咖治疗。比如我们手术的医生,已经是托了关系找的微创大咖,他看了CT后,说可以手术,也可以转内科,当时我想着关系人的那句“能手术就有希望”,所以一心就是手术,没有去找多几个医生咨询,直到术后病理发现癌栓,他决定从一代靶药吃起,然后三个月一次复查CT,然后三代靶药,耐药,转内科。这期间,每次复诊也就五分钟结束了,含开单。有时候想问的,他也惜字如金,没有明确答复,甚者过于给病人信心,一年中竟然没有要求我妈做脑部核磁,到最后跟进了不到一年就转内科了,然后发现脑转了,最大的有11X12毫米。
一代耐药后,因为当时的主治医院没有奥西替尼,所以我要自行去另一家三甲医院找外科医生开药。这个医生很年轻,哈佛回来的,很耐心地看了片子,开了药给我。
三代耐药后,我去了靶药治疗的大咖,看了后,我觉得最没必要去看的,整个过程我发现,他看到我们是同一城市的另一医院的病人,就明显没兴趣了,随便看了脑部核磁的片子就说开单抽血验有没有新靶点就算了。
在主治医院的内科医生治疗的一年里,医生很凶,稍微问多了她会不耐烦,她说一遍你没记住的话,她会生气,所以每次我看她,我都逼自己高度集中注意力,事前准备好要问的问题,生怕漏了。我在之前的帖子也有说过,也有人说我应该换医生,我单位附属医院的医生说她只是标准指南的治疗方案,没必要这么折腾去那里治疗。那时我也觉得自己是不是被PUA了,但是前半年我妈的治疗效果是非常好,脑转缩小到3X4毫米,癌培抗原降到3,在这些面前,医生的态度算什么,如果治疗有效果,其他的一切算什么?
我的例子是想跟大家说,在医疗技术发展到现在,如果想要很好、持久有效地跟医生沟通,不要追求大咖治疗,三甲医院间的治疗方案都差不多的。而且一旦选择了一家医院,再去其他医院咨询,其实意义不大了,除非你真想转院治疗,因为问多了而不去他家医院治疗,医生就不会再多说了。
其实我很想对那些医生说:不要要求病人家属都有医学知识。你们毕竟从本科到博士都是学医的,如果我们有医学知识的话,我相信癌症病人起码减少一半以上。
我也很想说说对医保政策的看法:允许办理两个门特的做法很好,但是操作起来还是很折腾的,第二家医院觉得我们没有在他那里拍片子、治疗,所以是不愿意长期开靶药的,即使我有病理报告、手术证明,这方面能否参考香港的做法呢?把病人的资料都放在医疗系统,供所有的医院查询呢?不要让医生看单时有所顾忌呢?
收藏
回复(27)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评论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