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1停药45个月,继续完全缓解
又到16号,过年前上来报个平安,顺便个各位拜个早年,祝大家新年新气象,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今天,我整理了一下我最近的一些思考,大家姑且看看:
1、关于对Snoopy的质疑。有质疑我家病理的,有质疑我家治疗过程的,还有质疑我家靠X光判断用药效果的,不一而足。但是我想说:我并不在乎别人对我的质疑,我只负责有一说一。我家治病的过程,从使用双免疫,到拉长间隔,到停药,没有一个步骤是按照规范来的,有人质疑再正常不过了。反过来想,有人质疑,其实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因为我只是想通过自己的经历引起大家对个性化方案的思考而已。我不像个别人,卖保险的,卖药的,拉临床的,写文章卖钱的,我没有一点利益驱动。我从未向第二个病人推销我家方案,因为我觉得方案是不可复制的,可以复制的只有思路。关于X光片,是放在若干大背景下的选择,如果我爸当时不是中风了,我也会让他拍CT的。而且这里面也有医生水平的问题,好比一份智力测验题,有人能做出182分,但有人只能做出来90分,这时只拿90分那位,跳出来说这不科学,不可能有人能拿180分以上,难不成他脖子上顶了两颗脑袋?所以,质疑是好事,因为它毕竟带来了思考。
2、相信大家都有这个感觉,大多数临床医生对PD1联合Y比较忌惮,说副作用很大,不建议使用。然而,临床试验的结果却并不支持副作用很大的观点(具体可以参考check mate227)。临床医生的忌惮,肯定是有道理的,他们肯定是亲历了很多副作用严重的病例。但临床试验数据,也是真实的。这里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在临床试验中,联合y药病人还处于疾病进展初期,体质还好,能承受副作用。但临床医生面对的病例,都是在末期,才考虑联合y,这时病人已经承担不起了。所以,问题是出在使用y的时间点上。如果用y,就靠前用。到了后面,就变得划不来了。
3、Snoopy如何看待免疫药物耐药的过程。免疫药物起效后,最让人纠结的,可能就是耐药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CR/PR/SD,看似很重要,但究竟是怎样演变的过程更重要。如果在短时间内迅速CR了,免疫系统已经完成了坍塌和重建,不需要再用药的了。如果是慢慢来进行的,那就只是受到可扰动,并未重建。整个系统仍需要持续用药去进行扰动,而且,只要不坍塌,就总有一天会进化出平衡PD1药物扰动的信号通道,这就是耐药的过程。所以在我看来,优哉游哉,没有太大的副作用而达到的CR,和暴风骤雨,摧枯拉朽一般的CR,经历着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
4、在抗癌这个过程里,钱是很重要的资源。但其实,病人的体质,是更重要的资源。不断地去纠结,不断地去基因检测,大pannel,不单消耗钱,也在消耗病人的体质(穿刺是种消耗,等待也是一种消耗)。说真的,即便做了最详细的基因检测,有多大意义呢?我们学理科的,讲究“格致”之道,但有了这个pannel,就真的能“格致”到底了吗?如果真的可以,那靶向药早就把癌症攻克了。我们要科学运用钱这个资源,更要科学运用病人的体质,这个更珍贵,而且不可逆的资源。因为有些药,是需要以好的体质为基础的。我见过很多把免疫安排在末线的病人,明明是起效了,但因为体质已经太差,无法扛过副作用而遗憾离场。这些人,基本都是带EGFR突变的,不然也不会拖到最后才采用免疫手段。无论路有多难,都要自己停下来,自己作分析,不迷信任何权威,我们不能做拉磨的骡子,只知道很累,却不知道自己在干啥。
5、关于免疫治疗的本质的思考。最近好多关于免疫治疗的成功案例,特别值得我们去思考。有采用介入手段,对病灶直接用药的。有采用流感疫苗直接注射进肿瘤的。脑洞一个比一个大。那么,免疫治疗肿瘤的本质是什么呢?我认为,本质上,PD1、PDL1、CTLA4,流感疫苗,等等等等,都是扰乱而已。注意,不是离婚,而是扰乱,因为癌症病人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身体的免疫系统都是激活状态的。问题出在肿瘤细胞与T细胞接触的部位,形成了免疫抑制的平衡。各种免疫抑制剂,就是为了打破这个平衡而生的。这个平衡,如果实现了坍塌,就会引发免疫重构,癌症就会痊愈。免疫不起效,不是血药浓度不够的问题,是肿瘤在表面形成了“免疫盔甲”,T细胞进不去。破坏肿瘤的免疫平衡,就能打破这层盔甲。以往都是通过化学的手段,但这次,有人动用了物理的手段。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只有双免疫能实现持续有效。因为双免疫同时调节两个免疫通道,能更有力地扰肿瘤表面的免疫平衡,让其“坍塌”并实现免疫重构。而但PD1一个通道,不足以实现这种“坍塌”。
6、PDL1抑制剂I药T药就一定比PD1抑制剂好吗?这个问题,我这样想:PD1作为受体,其配体不只有PDL1,还有PDL2甚至其它。那如果我们使用PDL1抑制剂,而病人肿瘤表达的却是PDL2甚至其它配体,那岂不是无效?相反,PD1抑制剂就没有这个问题。所以理论上说,PD1抑制剂效果更好,但副作用更大。
好了,扯太多太远了,下次有机会再说。
收藏
回复(145)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评论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