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后浑身痛?肠癌患者警惕,这一症状可能是疾病转移的信号

最近,“阳了真的会浑身疼吗”的话题登上热搜,引起了网友的热议。许多“阳过”的网友反映,感染上奥密克戎后的状态,诸如关节疼、肌肉酸疼等等,“好像被人毒打了一顿”。

但肿瘤患者出现疼痛症状,就一定是感染了新冠吗?在这个特殊时期,肿瘤患者身上出现疼痛感觉并不一定就是感染了新冠病毒,肠癌常见的骨转移也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疼痛症状,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注意辨别



结直肠癌骨转移的发生率约为10%~15%,且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甚至低于5%。有研究表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异时性肺转移是骨转移发生的高危因素,同时,初始性骨转移和结肠癌骨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





一、骨转移症状及检查方式

骨转症状




骨转移早期一般无任何症状结直肠癌骨转移最常见的表现是侵犯部位疼痛,伴或不伴有神经压迫症状。从原发肿瘤的部位来看,直肠癌较结肠癌骨转移发生率高,转移部位最常见于椎骨,其次是骨盆。左侧结肠癌主要向椎骨转移,而右侧结肠癌往往向四肢长骨转移。


结直肠癌骨转移常合并其他脏器转移,最常见的是合并肺转移和肝转移。骨转移按病变特征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大部分结直肠癌骨转移表现为溶骨性破坏。


如何判断是否有骨转移的迹象呢?


通常在确诊以后,如果这些部位出现酸涨、疼痛、不舒服,走路骨骼有异响的时候,就要考虑是否有骨转移了。


骨转检查方式




病理学诊断是结直肠癌骨转移确诊的金标准,在病理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下,骨转移的诊断主要依靠放射性核素显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ECT)、X线、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r tomography, PET-CT)等影像学检查。


ECT


在临床工作中,ECT常作为诊断骨转移的主要手段。具有灵敏度高、不易漏诊的优点,但是ECT诊断骨转移的特异度较低。对于高度怀疑骨转移或CT等影像学检查提示骨转移的患者,专家推荐应行ECT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X线

X线是骨科常规检查方法,可鉴别溶骨性和成骨性破坏,但对早期骨转移瘤的检测灵敏度低,难以发现早期转移灶。因此,X线并不作为骨转移的常规检查手段。鉴于其操作简单、费用低廉,专家推荐,对有临床症状的部位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所发现的异常,可使用X线平片进行补充评估。


CT

CT作为原发灶诊断、复查随访的常见检查方式,具有无创、便捷等优势。尤其对于初诊时高度怀疑骨转移的患者,CT可作为首选检查。但需要注意的是,需要在骨皮质破坏达到一定程度时CT才能观察到,因此,需要结合ECT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此外,由于CT显示解剖结构清晰,可引导穿刺活检。


MRI

MRI能在骨转移早期侵犯骨髓而尚未累及骨皮质时即观察到异常,因此能发现CT和骨扫描不能发现的骨髓转移病灶,更好地显示病变部位、范围及周围软组织侵犯程度。MRI在判断脊髓压迫和压缩性骨折方面优于CT,尤其适用于怀疑脊柱转移或伴有神经症状患者的检查。但是对于四肢长骨,MRI诊断骨皮质破坏的敏感性不及CT。


PET-CT

PET-CT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优于ECT,并且可以评价全身骨骼受累的情况以及肿瘤的全身分期情况。对于病情复杂、常规检查无法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帮助较大时可以作为有效的辅助检查。其缺点是价格相对昂贵,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如果结直肠癌诊断明确,但仅出现孤立性骨破坏病灶,专家推荐在临床治疗之前应当进行活检。对特殊部位骨转移病灶(骨盆、脊柱等)的活检,通常在C-臂透视或CT引导下进行,采用穿刺针切割或抽取肿瘤组织,尽可能选取溶骨性区域取材,以满足常规病理和分子病理学诊断的要求。


二、骨转移治疗方案

专家认为,结直肠癌骨转移综合治疗的目标是:(1)改善生活质量,恢复功能;(2)预防或延缓SREs的发生;(3)延长生存时间。应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肿瘤病理学类型、病变累及范围和发展趋势采取以全身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骨保护药物(双膦酸盐等)、系统治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放疗、手术以及镇痛对症治疗。

全身治疗




相关阅读

更多

参与评论

图片验证码

评论列表

按投票顺序